龙形象简史
南宋陈容五龙图卷(局部),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龙”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大多数时候,龙的形象是威猛矫健的,偶尔也会露出一点点蠢萌的意味来。
我们对它很熟悉,龙的形象随处可见,《延禧攻略》中皇帝龙袍上中二的龙头都能上热搜。
《延禧攻略》剧照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敖丙创造了龙太子颜值新高。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我们对龙也有很多疑问,它的起源和象征意义众说纷纭,尚且存在争议。
近日,常州博物馆以龙为主题策划了“中国龙文化特展”,汇集了十八家文博机构庋藏的一百五十件文物精品,一级文物有十七件,可谓“数量多,质量高”,其中青城墩出土的龙首纹玉饰,还是“首次公开亮相”。
新石器时代 崧泽文化 龙首纹玉饰
江苏省青城墩遗址联合考古队发掘(展出)
第一单元“龙腾华夏”聚焦龙的起源,第二单元“龙行千载”讲述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长河中,龙文化表现形式与精神内涵的变迁,第三单元“龙城常州”则记录了龙与常州这座城市的渊源。
若想一次看够各个时代的“龙”,这个展绝对不容错过!
点击视频导览,提前一饱眼福
小编也根据本次展览上的展品,率先为大家梳理了一下龙的形象简史。
01
龙是什么?龙在古代传说中是一种能够行云布雨、登天潜渊、征瑞兆祸的神兽。
中国古人对龙的崇拜至少有八千年的历史,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龙形图案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石块堆塑龙,全长近20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但它并没有双角,与今天的龙形象有很大的区别。
查海遗址的石块堆塑龙
龙的形象由简到繁,宋代之后逐渐形成我们熟悉的龙的面貌。
早期的龙形象并不统一,不同区域的龙长相是有差别的。原始的龙纹比较抽象,有些具有龙的神韵与姿态,部分龙纹加上了类似虎的四足,颇具神采。
新石器时期 红山文化大玉龙,现藏故宫博物院
新石器时代的龙形器是部族领袖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个时期最为典型的龙形象当属红山文化的C形龙,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大玉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其造型夸张奇特、风格质朴粗犷,简洁的结构满盈生命的张力。
新石器时期 红山文化玉猪龙,现藏天津博物馆(展出)
新石器时期 良渚文化双龙环形佩
现藏常熟博物馆(展出)
02
商代的龙纹出现了意义深远的变化,此时的玉龙出现背鳍,青铜器上出现了带角的龙纹,夔龙纹、蟠龙纹、双头龙纹和双体龙纹等加入龙纹“大家族”。
商代还出现极少数的瓶角龙和螺角龙,部分龙的身上还增加了鳞片的装饰——这些新增元素使得龙的形象日益清晰饱满。总体来说,商代的龙具有一种狞厉的美,显示龙具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
“龙”字的历史演变
商 龙形玉玦,现藏天津博物馆(展出)
商代青铜器的夔龙纹、蟠龙纹、双头龙纹和龙虎纹
引自郑军、徐丽慧编著《中国传统龙纹艺术》
商代青铜器的龙纹
引自郑军、徐丽慧编著《中国传统龙纹艺术》
西周时龙的体态变得较为平和,更趋于艺术化和图案化,不再具有前代的张扬摄人气势。涡卷龙纹和交龙纹是西周新出现的纹饰,别具一格。
西周 龙形玉觿,现藏天津博物馆(展出)
觿是一种古代解绳工具,后来演变为装饰品
西周青铜器的龙纹
引自郑军、徐丽慧编著《中国传统龙纹艺术》
03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和思想艺术的解放使得龙的形象摆脱了拘谨、划一的格局,风格上更加新巧、精细而富于变化。
春秋中晚期出现了后世一直流行的重要纹饰——蟠螭纹。战国时期出现龙纹铜镜,多为三龙、四龙和蟠螭镜。这个时期的玉龙还出现了二龙合体、龙与人物形象合为一体的造型。
春秋 云纹龙首纹玉璜,现藏天津博物馆(展出)
春秋时期兽首残金饰片上的蟠螭纹
现藏国家博物馆,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
战国 人物御龙帛画,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1973年5月湖南长沙弹子库楚墓出土
战国帛画,设色,纵37.5厘米,横28厘米
我国已知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
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64件顶级国宝文物之一
战国 蟠螭纹龙型较首,现藏淮安市博物馆
1978 年江苏省淮阴高庄战国墓出土(展出)
战国 蟠螭纹龙型较身,现藏淮安市博物馆
1978 年江苏省淮阴高庄战国墓出土(展出)
较饰是一种车饰,较的本义是车厢两旁木板上的横木,长度与车厢一样,比轼高,是供人倚凭的横把手。较上面装饰有曲铜钩。
秦汉以后,龙成为帝王皇权的象征。秦代带龙纹的文物较少。西汉时期,龙纹逐渐成熟,动势凌厉、气魄豪迈,在造型上简化了细节而更注重神采。龙形象可分为蛇体和兽体两大类,喜作低姿奔爬状,呈现出矫健腾跃的气势。这种龙的姿势也被后世继承下来。
汉 S形龙形玉佩,现藏徐州博物馆
1995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中出土(展出)
这种“S”形玉龙仅见于西汉早期的王侯墓中
汉 “宜子孙”出廓玉璧,现藏扬州博物馆
1984年扬州邗江甘泉老虎墩东汉墓出土(展出)
出廓玉璧是在玉璧的内孔或外缘雕出龙、凤、螭、虎等动物纹饰,内外花饰相映成趣。出廓玉璧从战国时出现,到汉代品种更多、纹饰更美、工艺更精,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宜子孙”是汉代常见的铭文,寓有祥龙瑞凤宜子孙之意。
西汉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
04
魏晋时期的龙,从汉代的粗犷奔放转为宁静、洒脱、清隽,体态轻盈、潇洒飘逸、轻快凌空。龙的体形被拉长,表现出一种脱俗的风格。
南朝 龙纹画像砖,现藏常州博物馆
1976年3月常州南郊茶山戚家村南朝墓出土(展出)
唐代龙不如汉魏龙那样有奔腾呼啸的气势,而是变得华美富态。这时龙口大张,龙角分出小支杈,背鳍从颈部一直延伸到尾部,龙胸后的密发、肘后的鬃毛、身上的细鳞、腹下的软甲,处理得也都比前代灵巧。
唐代 大金龙,现藏苏州博物馆
1983年苏州西山林屋洞出土(展出)
从宋代开始,龙的形象走向了相对程式与统一并臻于完善。龙的形象被定性为“三停九似”。所谓“三停”,是说在画龙时,龙首至前肢、前肢至腰、腰至尾三部分长度相等。
所谓“九似”,则指“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宋代之后的龙越来越接近今天人们对于龙形象的认知。
南宋 陈容墨龙图(局部),现藏广东省博物馆
宋 陶塑青龙,现藏溧阳市博物馆(展出)
05
元、明、清三代,龙的造型基本上没有重大的改变,龙纹大多出现的瓷器、铜器、玉器、漆器、织绣等类别的文物上,每个时代的龙纹各有其鲜明特点,各个门类文物上的龙纹还有共通相似之处。
元 金镯 苏州博物馆藏(展出)
从元代开始,三爪、四爪龙被称为“蟒”,五爪龙才能被称为“龙”,仅限皇帝和皇室使用。元代瓷器上的龙纹,行龙、立龙、升龙、降龙无不挥洒自如,让人耳目一新。这一时期的龙纹身形较长,大多三到四爪,偶见五爪。
元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现藏故宫博物院
明代瓷器龙纹姿态多变,产生了一些特殊或变形的式样,如穿花龙、塘莲龙、飞鱼龙、斗牛龙、夔纹龙以及图案化的正面龙等。明代工艺品中的龙纹大多出现在帝后的服御之器上。
明 双龙首金镯,现藏南京市博物馆总馆
2005年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瓒墓出土(展出)
明 “化龙巷”铭仿汉四乳四虺镜
常州博物馆藏(展出)
明 白玉龙头梳,常熟博物馆藏(展出)
清代,龙纹出现在皇帝使用的各种器物上,几乎成为皇权的专属装饰图案及象征符号。
清 紫红绣金龙男袍,现藏南京博物院(展出)
清同治 矾红龙凤纹杯(一对) 常州博物馆藏(展出)
故宫博物院清乾隆九龙壁(局部)
06
上下数千年,龙已深刻地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认同:龙是中华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从形式多样到集中统一、从抽象符号到精神标志、从尊贵特权到受众广泛,龙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历经千年的凝聚积淀,成为多元融合的文化镜像和维系民族精神纽带的有力支撑。
徐铉篆书“常州”似“金钟罩六龙”(后人还原)
龙文化对中华民族影响至深,也与一座钟灵毓秀的城市颇有渊源,它就是龙城常州。
常州素有“龙城”的美称。南唐徐铉题如“金钟覆六龙”的“常州”篆额,提及常州为“六龙城”的诗文,“龙城”来源的传说,龙城书院、“龙城象教”等遗迹,皆记录了“龙城”常州悠久的历史。
本次常州博物馆的“中国龙文化特展”,囊括了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文物精品,涉及青铜器、玉器、瓷器、陶器、金银器、书画、刺绣服饰、画像砖等多种门类。
天津博物馆藏玉猪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龙首纹玉管、常熟博物馆藏双龙环形玉佩、苏州博物馆藏唐代大金龙……文中所有标注(展出)的文物都将汇聚龙城常州,共同讲述这段曲折的“龙形象变迁史”,作为“龙的传人”,小编已经买好了车票!
▍中国龙文化特展
展览地点:常州博物馆
展览时间:2019.09.12—2019.11.10
参考文献: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辛岩:《查海遗址发掘再获重大成果》
冯时:《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天文历法》
陈建明:《湖南出土帛画研究》
张鹏飞:《文学叙事话语的文化解读》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人已满员,小编正在开拓新号,
若好友申请未通过请过几天再尝试)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